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对于基础情况相似的村庄,有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情形大不一样。产业布局科学合理,融合发展之路有声有色,可以有效避免“空心化”现象,帮助村民就近增收致富。比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突出串景、联村、带城,持续放大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辐射带动效应,高标准打造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何滩村非遗流水席基地、长流水亲子拉力赛基地等特色村庄,去年增培提质乡村旅游主体28家,2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国家级“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够事半功倍,有效拓展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这其中,因地制宜是基础。其他地方的发展路径可以借鉴参考,但无法照抄照搬,没有所有村都适用的经典模式。敢闯敢试是关键。方向是摸索出来的,路径是走出来的,勇于迈出第一步,才能将想象空间变为现实图景。扬长避短是优选。有些地方位置偏僻、山水条件一般,也未必都要随大流发展旅游产业,努力确保污染少、管理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工厂等,也可以实现增收致富。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持续推进产业形态升级,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势在必行。一些村庄利用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优势,前些年发展参观、采摘等一日游活动,不过随着市民游客出现审美疲劳且可选择范围增多,如今有些项目逐渐失去竞争力,游客数量和消费金额增长后劲乏力。因此,需要不断创新求变,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提升服务品质,精准分析目标群体心理和消费趋势,通过“非遗+”“文化+”“美食+”“体育+”等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保持特色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一户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促进共同富裕,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初心。聚焦“乡愁经济”持续丰富新产业新业态,单打独斗做不大,也走不长远。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合理引导规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全域、全景、全时、全业发展方向,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化、精品化水平,实现四季皆宜、全域皆景。比如,宁夏不少村庄种植枸杞、葡萄等,以往主要靠经营主体对接专业市场、大单客户,近年来结合特色产业吸引市民游客到田间地头观光,并突出文化底蕴开展研学、体验,带动了更多村民融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